中文名称:中国卫生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创刊时间:1985
出版周期:月刊
国内刊号:11-3708/D
国际刊号:1009-1424
邮发代号:2-783
刊物定价:523.20元/年
出版地:北京
时间:2025-09-15 15:29:38
2026年,职称评审改革如一场强劲的春风,在各个行业领域全方位推进,释放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且影响广泛的重要信号,这些信号不仅关乎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更对整个行业的生态和人才队伍建设产生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在传统的人才评价模式中,“唯论文、唯学历、唯奖励、唯‘帽子’”的倾向较为突出,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也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人才的实际能力和贡献。当下,多地积极开展的职称评审改革均着重强调要打破这一固有局面,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
以温州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为例,这一改革举措极具针对性和创新性。针对市、县级医疗机构以及民营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改革采取了按照临床为主、科研为辅的方式进行分类评价。在医疗行业中,不同岗位的工作重点和职责有所不同,对于直接面向患者提供临床服务的医护人员来说,临床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分类评价方式能够更加精准地衡量他们的工作成效,避免因过度强调科研而忽视了临床技能的提升。
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改革更是体现了人性化和务实性。不再设置科研论文的硬性要求,而是将重点放在评价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临床业绩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他们的工作更侧重于日常的疾病诊治、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取消科研论文的硬性门槛,能够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与此同时,还实行了成果代表作制度,这一制度为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成果代表作的形式丰富多样,可涵盖项目报告、病案分析资料、手术视频等多种类型。对于一些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可能不擅长撰写论文的医护人员来说,他们可以通过提交高质量的病案分析资料或精彩的手术视频来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成果。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让真正有才华、有贡献的人才脱颖而出。
在温州市,职称评审改革在评价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拓展。医、药、护、技初中级职称被列入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统一考试的专业范畴后,全部实行以考代评的方式。这种以考试作为评价主要手段的方式具有诸多优势。考试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的特点,能够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一致性。通过统一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所有考生都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评价,避免了因评审人员主观因素导致的评价差异。
而高级职称则采取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考试环节可以检验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评审环节则可以进一步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如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这种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评价高级职称人才,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一举措的推行,有助于显著提高职称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在职称评审过程中的干扰。在过去,职称评审中可能存在一些人为的主观判断和不公平现象,如人情关系、学术圈子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评审结果。而以考代评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让职称评审更加公平、透明,为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如今的职称评审愈发注重申报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这一转变体现了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需求的紧密结合。在评审过程中,业绩材料的权重得到了大幅提升,并且明确要求这些业绩材料要具备可量化性,能够清晰地突出个人在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做出的贡献。
以工程师申报职称为例,在传统的评审中,可能更注重论文的数量和发表期刊的级别,而对实际工作业绩的考察相对不足。而现在,工程师在申报职称时,需要详细写清楚主导项目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幅度、成本节约的具体金额等具体数据。这些具体的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工程师在实际项目中的工作成效和价值。例如,一个工程师通过优化生产流程,使生产效率提高了30%,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数百万元,这样的业绩成果能够有力地证明他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通过强调业绩材料的可量化性,评审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申报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贡献,避免因主观评价而产生的偏差。同时,这也激励着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注重实际工作,积极参与项目实践,努力创造更多的业绩成果,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在职称评审中,始终坚持把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放在评价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加强对医德医风和从业行为的评价力度。职业道德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业的基本准则,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能够保障工作的质量和安全,还能维护行业的形象和声誉。
以温州市为例,该市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医德医风考核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的日常行为、服务态度、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例如,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同事评价、上级监督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医护人员存在的不良行为,促进医德医风的不断改善。
同时,申报人要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作出承诺,若承诺不实,将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一规定旨在督促申报人诚信申报,维护职称评审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在职称评审中,提交虚假材料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申报人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评审环境的公平性。通过建立严格的诚信承诺和处罚机制,能够让申报人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评审规则,确保职称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温州市在改革中明确提出,参加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可视同取得相应职称。这一举措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它有效避免了重复评价的问题。在过去,医师和护士在取得执业资格后,还需要参加职称评审,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现在,将执业资格与职称挂钩,使得他们在取得执业资格的同时就获得了相应的职称认定,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评价环节。
其次,这一举措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医疗行业中,人才流动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当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衔接后,医师和护士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流动时,不需要再为职称的认定和转换而烦恼,能够更加顺畅地开展工作。
最后,它使得人才能够在不同的岗位和领域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无论是在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大型综合医院,无论是在临床一线还是公共卫生领域,医师和护士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执业资格和相应职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当前职称评审体系中,技能证、培训经历等开始逐渐成为职称评审的加分项或者必备条件。这一变化反映了时代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要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行业的不断变革,专业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专业技术人员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培训,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例如,工程师在评高工时,拥有BIM证书、项目管理师证等能够在评审中获得加分。BIM技术是当前建筑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掌握BIM技术能够提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效率和质量。项目管理师证则体现了工程师在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拥有这些技能证书的工程师在评审中更具竞争力,也更容易获得高级职称的认定。
江苏省更是明确规定,评副高的工程师必须具备1项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证书。这一规定进一步强调了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通过要求工程师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证书,能够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这也为行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6年职称评审改革释放出的这些信号,是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的重要体现。这些改革举措将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公平的环境,也将为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